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主持“上海合作组织+”会议时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引发天外师生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教务处处长、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济军表示,目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创造性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这一倡议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尤其是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赛道。全球治理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守国际公平正义、精通国际规则和法律、具备跨文化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拥有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专门人才,这正是外语院校培养的未来参与全球治理人才的“模样”。开云登陆入口积极构建国际化实战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国际传播”“国际组织与外交”“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涉外法治”“国别和区域”等多个创新人才实验班。学校将以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创新教学模式,把“上海精神”转化为课堂里的案例、实验室里的数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天外学子成为全球治理倡议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科研处处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认为,上合组织的高质量发展正越来越成为世界的稳定剂。本次峰会出台的众多成果,既包括对未来的总体规划,如《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也包括维护当前国际秩序的决心,如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发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声明,还包括上合组织自身合作与建设的具体措施,如成立应对安全威胁与挑战综合中心、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中心等。这些成果表明,上合组织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上合方案”。在上合组织这样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巨大的体系内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全世界高质量发展的“稳定之锚”,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为世界注入更多的确定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日语学院党委书记张占奇表示,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是中国第五次主办上合组织峰会,也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中方在天津峰会上提出了多项有关教育和人文交流的倡议,为进一步深化上合组织教育务实合作指明了前行方向。比如“中方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高等教育合作中心”“中方从2026年开始,在现有基础上将上海合作组织专项奖学金名额翻一番”“未来5年,中方在成员国建设10所‘鲁班工坊’”等倡议,均与我校密切相关。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将抢抓机遇,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搭建青少年语言文化交流平台、参与文学作品翻译项目、互办文化节和创新教育论坛等活动,深化双向知识共享与思想对话,助力上合组织人文交流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发展。
国际商学院副院长牛蕊说,听完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切体会到高校在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中的使命与机遇。讲话指出以“上海精神”为纽带,深化安全、经济、人文合作,共同应对百年变局,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把“互信、互利、平等、协商”的理念融入课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互鉴的时代新人;要把峰会“数字教育联盟”等倡议的精神融入科研课题,积极参与上合国家高校共建、数据共享,以高水平学术合作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全球和平、安全、发展倡议的核心要义转化为思政素材,引导学生胸怀天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未来,我们将以此次峰会为新的起点,将上合组织多元合作平台深度融入教学科研实践,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助力中国青年在交流合作中历练成长,以中国高校的智慧与创新,为国家、地区及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梦说,初秋的海河两岸灯光璀璨,上合力量与天津魅力相互交融,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汇聚了信心和力量。作为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专业教师,深受启发,倍感振奋。上海合作组织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的指引下走过了24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和历史性成就,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坚持求同存异、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公平正义、坚持务实高效”,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今后成员国间合作描绘了蓝图。“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相信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上海合作组织必将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俄语系210307班班长赵璐璐说,作为一名上合组织峰会翻译组俄语志愿者,有幸亲身参与峰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上海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会议期间,我在新闻中心非遗展区承担了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和木工榫卯技艺的中俄双语讲解任务。当我用俄语向与会贵宾阐释榫卯结构“一榫一卯、不用一钉,却能百年稳固”的匠心智慧时,外宾由衷赞叹:“这真正体现了东方的哲学思想!”那一刻我深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明对话的纽带,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实现心与心的共鸣。作为一名已保送至本校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将不忘初心、深耕专业,以语言为桥梁,以文化为纽带,努力践行“上海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亚非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2024级研究生宋琪琪说,能作为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志愿者,负责外国媒体证件发放,我倍感荣幸,也深切体会到语言的力量与人文交流的价值。当我用外语问候时,外国记者的惊喜笑容与一句“Thank you”,瞬间消弭了陌生与距离。习近平主席在重要讲话中提出,上合组织成员国要在人文交流中相知相亲,携手打造文明百花园。注册台前,我见证亚欧各国媒体人带着对“上海精神”的关注而来,渴望传递出中国声音。看似简单的志愿服务工作,也是峰会信息顺畅传递的重要一环,每一次真诚的对话,都承载着责任、信任与讲述中国故事的机会。作为青年学子,我将继续深耕语言文化,做“上海精神”弘扬者、人民友好传播者,为构建更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编审/蒋天皓 肖晓钰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蒋天皓)
(网页编辑/张明慧)